大宗商品研究局指數顯示,截至去年年底,大宗商品價格已回升至新冠病毒爆發前的水平,今年又繼續上漲逾20%。
此次上漲的基礎廣泛,影響了能源、工業金屬和農產品價格。尤其是鐵礦石和銅價飆升至歷史高位,分別突破每噸200美元和10000美元的關鍵水平。隨著全球經濟復蘇而供應仍然受到限制,需求激增推動了價格的快速飆升。
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經在最新的通脹信號中體現出來。自今年年初以來,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(cpi)均有所回升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,可能更多地是新興市場而非發達市場,因為新興經濟體的通脹預期往往不那么穩定。
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,尤其是與去年由于疫情而異常低迷的水平相比,可能會使新興市場的通脹率看起來正在急劇上升。這對于那些通脹目標可信度受到挑戰的央行來說尤其令人擔憂,因為這可能迫使它們比預期更早地收緊政策。
不過與其它新興市場相比,中國處于更有利的地位,不太可能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。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推動下,中國4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(PPI)同比上漲6.8%,創下多年來最大同比漲幅。但消費者通脹依然溫和,4月份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(CPI)僅同比上漲0.7%。
過去在2010年和2017年的經驗表明,在利率決策方面,中國決策者往往更關注消費者價格,當時PPI也升至6%以上。在這兩次事件中,中國人民銀行都是在核心CPI開始穩步上升時才開始加息的。更重要的是,中國政策制定者認為,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外部因素推動的,而國內貨幣政策收緊無法直接緩解外部因素。
中國央行在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歸因于: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全球需求改善之際推出了強勁的政策刺激措施;新冠肺炎疫情重新抬頭導致供給側限制;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充足的全球流動性。
2021年工作報告強調了經濟、消費和生活方式目標/數據源:《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》、《2020年預算規劃》和國家統計局
盡管中國今年不太可能加息,但有可能逐步收緊貨幣政策,其形式是信貸增長放緩和針對行業實施更多監管。最近出臺的反壟斷、金融科技監管和信貸清理等措施表明,政策重心正轉向解決長期結構性問題和遏制金融體系中的金融風險。
4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確認,政策制定者將2021年視為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機會之窗。與此同時,官員們知道,經濟復蘇仍不均衡,并強調了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必要性,這應該會限制任何激進的政策收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