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澳中貿易委員會委托的一份研究顯示,中澳雙邊貿易幫助每個澳大利亞家庭在上一財政年度多賺2500澳元(1589美元),相當于每人可支配收入的4.5%。
其中,西澳大利亞州的家庭受益最大,每年8500澳元的額外收入主要來自中國對資源行業的投資。
體現最明顯的是2015年雙邊貿易協定簽署以后,澳大利亞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支持了約57萬個工作崗位,這意味著澳大利亞的失業率下降了0.25%。
不過幾年后澳大利亞跟美國瞎混,以至于最激進的時候也搞減少依賴,乃至脫鉤,然而澳大利亞連續三屆政府就與中國脫鉤的可行性進行了內部研究,但都表示這是不可能的。
數據顯示,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,2022年約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,進口總額的四分之一,雙向貨物貿易價值1950億美元。
澳大利亞大約三分之一的制造業進口來自中國,7%的農業進口也來自中國。中國也是澳大利亞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的主要買家,礦產和燃料占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總額的70%以上。
商品貿易的交融導致了經濟的粘性相當牢固,最終在金融市場也有所表現,舉個例子,出了美元以外,西方國家的貨幣中,看人民幣,看中國經濟的眼色最多的就是澳元。
從另外一個邏輯中也可以得出結論。
近幾年來,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,尤其是房地產方面,導致了對于鋼鐵的生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,另澳大利亞極為緊張,包括鐵礦石在內的資源是澳大利亞主要收入來源,賣到中國的量又相當大。
雖然莫里森當政的時候各種找中國麻煩,但澳主要財政收入大州——西澳大利亞就一直和他對著干,就是這個原因。
要知道,別說美國,歐盟,就是加上其他國家也吃不下和中國體量相當的資源,這還不說澳大利亞還有其他競爭對手——巴西,俄羅斯等等。
問題來了,對華出口既然是澳大利亞主要經濟來源,鐵礦石之類的不好大量賣了,就得在其他上想辦法,畢竟還有其他商品貿易,體量也不小。
于是借著新政府上臺,澳主動和中國交好,然后雙方貿易也逐步加深,以前的限制也慢慢減少,如棉花,大麥,煤炭等等。
當然,還有的沒有完全恢復,例如葡萄酒,這個是最近澳喊的最大聲的,當然在表面文章上,澳政府裝的很硬氣,說我們一天不取消限制,在WTO的官司就不會結束。
目前來說很多商品恢復到以前需要時間,而且我們也會觀察,要知道前些年美國還會收斂,現在就是明確了,不停地壓制中國發展,澳大利亞作為其盟友,不排除也有手段,當然不會像前任一樣極端。